他指出,當我們不再相信世上為人所知的真相與大眾可觀察到的知識,就等於放棄了客觀調查的意圖。
彌爾在東印度公司任職時,一直持續研究和寫作。這時候需要一位「魔鬼代言人」。
如果承受得住許多反論的言論才是優秀言論,封鎖反論,會使「言論的市場原理」陷於功能不全的境地。但彌爾早在一百五十年前就確知了這一點。為了檢驗美國對此事的對策,甘迺迪總統不只邀集外交、軍事專家,還找來多面向背景的人才,像是撲克高手、熟悉古巴國情的商務人士,組成了小組,後來稱之為國家安全會議執行委員會(Executive Committee of the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EXCOMM)。若是甘迺迪總統出席,即使平時主觀意識極強的人,也會改變個性,對總統顧忌三分,就會總是在以總統意見為主的前提下完成討論。那麼,為什麼要在約翰.史都華.彌爾這一條介紹這個詞呢?彌爾在著作《論自由》當中,一再反覆指出「反駁的自由」在實現健全社會時的重要性。
加入這個會議的成員,在往後的十二天中,近乎不眠不休地召開會議。為什麼某些人的判斷真正值得信賴呢?他是怎麼做到的呢?那是因為他總是虛心接受別人對他意見或行為的批評。醫學、生理學、精神科學、教育學投入大量的心力進行兒童研究,不同年齡階段兒童的生理發展圖像陸續形成系統性的知識。
因此對窮人而言優生學是既迫切,又經濟實惠的育兒取徑。在這三、四十年之間,美國菁英以「科學」作為核心,如經濟學家Simon Pattern、Francis Amasa Walker、社會學家Edward A. Ross、生物學家Charles Benedict Davenport等樂觀的認為所有社會問題均能透過科學的理性及其循序漸進的算式獲得改善。而又群體先於個人,應當合理的對整體社會進行合法且有效的社會控制。在凡事皆以科學為起點的進步時代中,科學的角色與功能毫無疑問是鮮明的。
二十世紀初期,以科學之名,結合學說與政治意識的優生學運動,不論在美國或歐陸皆碰觸到深刻、痛心的人權議題,因此後世時常將這段歷史視為科學應該與政治分離的警世寓言。也是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期,「兒童」成為新興的研究對象。
然何謂「種族」(race),並沒有精准的定義。Nathan來自中下階層家庭。Photo Credit: Library of Congres 圖1:Eugenics First In The Ghetto 優生學(eugenic),容易引起當代警戒、甚至恐懼,無非與種族主義、社會達爾文的思想連結,進而侵犯人權、合理化歧視。Nathan的勝利並非源於上層階級家庭無微不至的照顧。
當時的婦女運動、兒童心理衛生運動(Children Mental Hygiene Movement)、優生學運動(Eugenic Movement)便是在以科學作為社會萬靈丹的認識下形成。其中,優生學可說是當時熱門的研究主題。他的雙親當年「不莽撞的進入婚姻祭壇,而是走向醫師讓未來得以被干預」,進而在位於紐約冷泉港的「優生學紀錄辦公室」(Eugenic Record Office, ERO)建議下進行科學婚姻,期待找到好伴侶、生下好寶寶。進步時代下的優生學 進步時代(Progressive Era),一般定義為1890年代的美國以及往後的三、四十年之間。
科學家以統計學、遺傳學為基礎,推動限制移民政策、最低薪資法案、禁止種族通婚、強制節育政策、禁止童工、實施母親津貼(mothers pensions)等。然而社會卻未必從此與優生學的背離,更甚者是,優生學的憧憬早已鑲嵌在日常生活中。
「優生學」(eugenic)最早由英國自然科學家、數學家Francis Galton提出,Galton認為優生學首要目標是檢查不適者(unfit)的出生率且不應使其發生。然優生學家也不儘然僅將志業限縮在「種族」,婦女、下層階級者、智力障礙者、癲癇患者、精神疾患、虛弱的人、性格偏差、犯罪者或道德敗壞者也都可能被劃為「不適者」。
優生學的概念與國家成長、政策設計相伴相依,適者的優勢概念與勞動市場、生產效率的想像息息相關。另一方面宣導遵循基因所賦予的天職扮演「母親」,培育國家未來的主人翁成為健康、有效率的勞動力。相反的,有錢人可以請媬母代勞照顧生病、吵鬧的寶寶。如此出現了一系列的社會改革運動、國會立法、專業科學機構的設置,進而化為政策顯現在彼時美國的社會地景。歷史學者Thomas C. Leonard指出,進步時代下社會菁英以科學(特別是統計學)的調查方式及解釋取徑,同時強調專業知識足以解決問題而有必要介入公共事務,以便找出社會和經濟問題的根源。為了城市、為了國家,一系列的政策推動、立法活動旋即展開。
當工業發展為美國帶來繁榮的光景同時,城市所滋生的問題與挑戰日益紛雜,就業率、勞動成效、薪資水準問題乃至犯罪率提升的背景下,人們叩問根本原因,以望消除劣勢,提升生產效率。如此的現象並非偶然,更非特例,二十世紀初的美國優生學運動即藉由婚姻與育兒議題,結合勞動、階級範疇,在常民社會中注入優生學的渴望。
報導作者補充窮媽媽沒有辦法接受不停呀呀尖叫的寶寶,哭鬧的寶寶會耽誤母親的工作。在優生學運動下,種族更近於指涉盎格魯・薩克遜裔與愛爾蘭裔、義大利裔、匈牙利裔等之間的差異,且往往強調前者的優勢與適應性。
精神科學更分支為兒童心理學、兒童精神醫學。第二個目標則是藉由早婚、健康養育孩子的方式提高合適者的出生促使種族(race)獲得改善
這些觀察,正好標誌出地方能源治理到了必須進階到下一個層級的時機,也就是更具整體思維、更加開放透明的地方能源策略規劃、更多對話,同時鼓動更多的社會創新和行動力。根據綠色和平分析,即便我國六都有做到REN21的政策建議方向,但內容與強度卻仍顯疲弱,例如願景目標無法彰顯強烈企圖心、再生能源公開資訊不夠充足、推動再生能源仍舊「以單向補助為主,缺乏打造公民培力機制,雙向溝通的機制不足」等。Photo Credit: 懂能源團隊 圖2 能源互動圖表之一:全國「村里」與「一級發布區」非營業用電模組 (二)、地方電力智慧分析工具 (LEAT, Local Electricity Analysis Tool) 本工具以台電售電資料為基礎建置資訊視覺化互動圖表,提供政府及社會大眾友善且清晰之資訊查詢介面,並持續擴充功能,目前可快速檢視全國售電現況、各縣市整體與各部門別的售電狀況等,近期更將縣市別的再生能源資訊納入工具中。工研院綠能所懂能源團隊協助能源局推動「全方位協助地方能源治理」計畫,為此刻邁向能源轉型的地方政府提供一臂之力,讓台灣縣市能夠和紐約、首爾、倫敦、柏林一樣,有能力提出深具獨特性、整體性的地方治理策略規劃。
這幾年經濟部透過補助計畫,與再生能源條例修法方式,將更多再生能源推動與規劃權責交付給地方政府,這包括要求他們設置專責推動單位、調查與評估再生能源潛能、以及地方再生能源的設置目標與策略規劃、示範案、民眾溝通機制建立,與策略規劃、行銷。Photo Credit: 懂能源團隊 圖3、2018年再生能源發電量 (三)、地方能源策略規劃指引試行版 參考歐、美國家擬定「地方能源策略規劃指引」,以利地方政府承辦單位按部就班完成更有脈絡、完整性的能源規劃,包含七個主要步驟架構如圖4,內容包括能源供需現況盤查、目標設定與藍圖規畫、策略擬定與執行方式、在地潛在的協力團體、盤點在地的能源議題與利害關係人,以及如何進行成果評估和彙整等。
此圖表為互動式,可點選能源種類或單一縣市查看個別發電數據。然而,要將能源轉型落實到地方,還有缺漏很多塊拼圖。
文:謝雯凱、賴鋼樺 台灣的能源轉型不僅只推動再生能源增加、減少燃煤發電與核能逐步除役這種能源結構的改變,同時也正在翻轉能源治理方式。Photo Credit: 懂能源團隊 綠色和平在今年6月發布《都市自己綠─六都再生能源治理評比》報告 在此時機,綠色和平在今(2019)年6月發布《都市自己綠─六都再生能源治理評比》報告中,檢視台灣六個直轄市的再生能源治理成效,鼓勵地方政府展現永續決心,提升再生能源電力(占電力消費量的)比例,並積極研擬中長期目標與行動方案。
以2018年數據為例,2018年新北市的用電量為205.21億度,其中有5.6%(11.48億度)是由再生能源發電量所供應。目前地方普遍面臨能源治理人才與承接計畫的顧問公司不足 (多數研究機構或顧問公司集中在台北),法規工具也亟待增修。如圖3為「2018年各縣市再生能源發電量」,其再生能源發電量資料係來自於「各縣市再生能源購入電量」、「台電公司電業年報」及「環保署焚化廠營運年報」,可快速檢視各縣市的再生能源發電狀況。能源轉型推動聯盟在2018年發布的《2017-2018 年地方縣市政府能源政策評比摘要報告》中便提及,各地再生能源推動已有明確進展,但仍欠缺讓更多市民參與的機制。
也藉由當中揭櫫的方法學,讓這些年來的地方能源治理經驗,能真正累積在當地,逐漸厚實茁壯,而這正是地方能源治理計畫的主要目的。地方政府是能源轉型不可忽視的關鍵角色。
該網站上包括簡易的策略工具包、縣市別能源數據與相關社會經濟統計、再生能源潛能資料、與用電地圖、空污數據等多項互動圖表工具。能源決策過去往往僅由中央政府主導,現在已走向擴大公民參與及民間共同協作型式,如能源轉型白皮書撰擬,並給予更多權責給地方政府。
這本指引是在多次訪談與工作坊後,回應當前地方能源業務承辦人員而成的,不管誰來閱讀與使用這本指引,應該能夠對於地方層次的能源議題能更有全面性的視野,並了解這個工作的龐雜,以及為何需要如此多方合作。或許日後還能更進一步,讓能源轉型深入市民社會,真正落實能源民主